痈的含义解析:症状、病因与治疗方法详解
19429202025-05-03儿科知识4 浏览
痈是一种累及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深层细菌感染性疾病,常见于皮肤较厚的区域。以下从症状、病因、诊断到治疗与预防进行全面解析,并结合实用建议帮助读者科学应对。
一、痈的典型症状与并发症
1. 局部症状
皮肤硬块:初期表现为紫红色或暗红色硬块,直径可达3~10厘米,表面紧张发亮,边界不清,并迅速向周围扩散。
化脓表现:数日后硬块中央出现多个脓头,破溃后形成蜂窝状溃疡,渗出脓血性分泌物。
疼痛与触痛:患处常伴剧烈疼痛,触碰时痛感加剧,可能影响活动。
2. 全身症状
约半数患者会出现发热(体温>37.3℃)、寒战、头痛、食欲减退及乏力等全身性炎症反应。
3. 并发症风险
败血症:细菌入血可能引发寒战、高热、意识模糊甚至休克,需紧急治疗。
颅内感染:面部“危险三角区”的痈若被挤压,可能导致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,危及生命。
蜂窝织炎:感染扩散至皮下脂肪层,引起红肿热痛。
二、病因与高危人群
1. 致病菌与感染途径
主要病原体: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大多数,其次为链球菌、大肠埃希菌等。
感染机制:皮肤微小破损(如擦伤、蚊虫叮咬)后细菌侵入毛囊,引发深层炎症。
2. 诱发因素
免疫力低下:糖尿病、慢性肾病、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易感。
生活习惯:肥胖、卫生习惯差、多汗或高温环境工作的人群风险高。
皮肤屏障受损:痤疮、湿疹等皮肤病可能增加感染概率。
三、诊断与鉴别要点
1. 诊断流程
临床检查:医生通过观察红肿范围、脓头数量及全身症状初步判断。
实验室检查: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;脓液培养明确致病菌。
影像学辅助:深部脓肿可通过超声或MRI评估范围。
2. 需鉴别的疾病

疖:单个毛囊感染,无蜂窝状脓头,全身症状轻微。
蜂窝织炎:皮肤弥漫性红肿,无明确脓头。
脓癣:真菌感染引起,常见于头部,毛发易脱落。
四、综合治疗方案
1. 药物治疗

外用药:早期未化脓时,使用莫匹罗星软膏、鱼石脂软膏消炎。
口服抗生素:青霉素类(阿莫西林)、头孢类(头孢呋辛)等,疗程需足量。
辅助用药:疼痛剧烈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解。
2. 手术治疗
切开引流:脓液积聚时需“十”字形切口排脓,术后每日换药。
植皮术:大面积溃疡愈合后遗留瘢痕者,可考虑植皮修复。
3. 物理与中医治疗
物理疗法: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促进伤口愈合。
中医辨证施治:
初期:清热解毒,用仙方活命饮加减。
溃脓期:托毒排脓,选用透脓散。
恢复期:生肌散外敷加速愈合。
五、预防与日常管理
1. 降低感染风险
保持皮肤清洁:每日洗澡,尤其注意易出汗部位;衣物选择透气棉质。
避免皮肤损伤:修剪指甲防止抓伤,处理蚊虫叮咬时及时消毒。
控制基础疾病:糖尿病患者需严格监测血糖,肥胖者减重。
2. 家庭护理技巧
热敷与清洁:用温盐水湿敷患处20分钟/次,每日3次,促进排脓。
正确覆盖伤口:使用无菌纱布包扎,避免二次感染。
六、实用建议:何时就医与用药注意
1. 及时就医信号:
红肿直径>5厘米或持续扩散。
发热超过38.5℃或伴寒战。
面部、鼻周出现痈。
2. 用药禁忌:
避免自行挤压或挑破脓头,尤其是面部。
抗生素需按疗程服用,不可随意停药。
痈虽常见,但科学应对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。通过早期识别、规范治疗与日常防护,多数患者可在2~3周内痊愈。高危人群更需注重皮肤护理与健康管理,必要时定期复查,确保感染得到彻底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