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,“学历歧视”现象屡见不鲜,尤其是“第一学历”的标签成为许多人职业发展的隐形枷锁。这一概念本身并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,更与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相悖。
一、“第一学历”是伪概念吗?教育部的权威解答
1. 官方定义:学历的核心是“最高学历”
根据教育部多次公开回应,“学历”指个人在正规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,而国家政策文件从未使用“第一学历”这一概念。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中所称的“学历”,通常指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(例如本科、硕士等)。若强行强调“第一学历”,小学、中学等基础教育阶段也可被归入这一范畴,但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对学历的普遍认知。
2. 为何“第一学历”被误解?
尽管教育部明确否定“第一学历”概念,但就业市场仍存在对学历背景的隐性筛选。这种现象源于两方面:
二、就业歧视的现实困境与影响
1. 求职者的“隐形门槛”
调研数据显示,70%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职场人曾遭遇“第一学历限制”,其中40%的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“985/211优先”,30%的求职者感受到未明示的隐形门槛。例如,某互联网大厂技术岗位招聘中,本科非985院校的候选人即使能力达标,薪资也可能比同岗位的985毕业生低20%以上。
2. 对社会的深层危害
三、破除迷思:教育部的政策与行动
1. 政策明确禁止学历歧视
近年来,教育部联合人社部等多次发文,要求用人单位不得在招聘信息中限定“985/211高校”等条件,并将违规企业纳入“黑名单”。例如,2025年发布的《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》中明确要求落实“三严禁”,包括禁止发布学历歧视条款。
2.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
四、应对策略:求职者如何突破学历限制
1. 提升核心竞争力
2. 善用政策与法律武器
3. 学历提升路径规划
五、企业与社会责任的反思
企业需摒弃“唯学历论”,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。例如:
教育部的多次声明已为“第一学历”争议定调:学历是动态成长的记录,而非终身固化的标签。对个人而言,与其困于过去的学历背景,不如聚焦能力提升与职业规划;对企业和社会而言,唯有打破偏见,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,推动真正的教育公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