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虚词“之”是古代汉语中高频出现的字之一,其用法灵活多样,常令学习者困惑。本文以“睨之久而不去”这一经典句式为切入点,系统解析“之”的语法功能与语用逻辑,并结合实际案例为文言文学习者提供实用建议。
一、“之”字的核心功能与分类

文言虚词“之”的用法可归纳为三大类:代词、助词、动词。在不同语境中,其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差异显著,需结合上下文综合判断。
1. 代词用法:指代与复指
“之”作代词时,主要承担指代前文内容的作用,分为以下两种情况:
第三人称代词:代指人、事、物,译为“他/她/它(们)”。
例:“群聚而笑之”(《师说》),此处“之”指代被嘲笑的对象。
“睨之久而不去”中的“之”亦属此类,指代前文提及的具体事物或人物。
指示代词:表近指,译为“这”“此”。
例:“均之二策”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,强调当前讨论的两种策略。
2. 助词用法:连接与修饰
作为助词,“之”主要承担语法结构上的辅助功能,具体分为四类:
结构助词“的”:连接定语与中心语,表所属或修饰关系。
例:“古之学者”(《师说》),即“古代的学者”。
取消句子独立性:置于主谓之间,使原句变为短语或从句。
例: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”(《师说》),原句“师道不传”被“之”转化为名词性短语。
宾语前置标志:强调宾语时置于动词前。
例:“句读之不知”(《师说》),即“不知句读”。
音节助词:无实义,仅调节语句节奏。
例:“顷之,烟炎张天”(《赤壁之战》),此处“之”仅补充音节。
3. 动词用法:方向与移动
“之”作动词时,表示“到、往”的动作趋向。
例:“辍耕之垄上”(《陈涉世家》),即“停止耕作前往田埂”。
二、“睨之久而不去”的语法解析
此句出自《庄子·秋水》,“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”时的场景。
“之”的语法功能:此处“之”为代词,指代前文“鯈鱼出游从容”的鱼。
句式结构分析:
“睨之”为动宾结构,“睨”(斜视)的宾语是“之”(鱼)。
“久而不去”补充说明动作的持续状态,形成连贯的动作描写。
语用效果:通过“之”的指代,句子省略重复名词,使语言简洁且逻辑连贯。
三、文言文学习的实用建议
针对“之”字的多义性,学习者可通过以下方法提升理解能力:
1. 多读经典,积累语感
重点篇章:《师说》《劝学》《赤壁赋》等高频出现“之”字的文章,可帮助熟悉不同用法。
分类摘录:将“之”的例句按代词、助词、动词分类整理,对比记忆。
2. 结合上下文判断词性
步骤:
1. 确认“之”前是否有动词或介词(可能为代词)。
2. 观察“之”是否连接主谓结构(可能为助词)。
3. 检查“之”后是否为地点名词(可能为动词)。
3. 掌握标志性句式
宾语前置:“何陋之有”“宋何罪之有”等固定句式需重点记忆。
主谓短语转化:如“客之美我者”中,“之”使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成分。
4. 借助工具与注释
使用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或在线语料库(如“汉典”)查询“之”的用例。
关注教材注释中对“之”的语法说明,避免望文生义。
四、常见误区与辨析
1. 混淆代词与助词:
误例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”中,“之”取消句子独立性,非指代。
2. 忽略动词用法:
误例:“送孟浩然之广陵”中,“之”译为“到”,而非“的”。
“之”字虽小,却是文言文语法的关键枢纽。通过系统梳理其用法、解析经典例句,并结合科学的学习策略,读者可逐步突破文言虚词的理解瓶颈。正如清代学者段玉裁所言:“一字之训,可通群经。”掌握“之”的奥秘,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石,更是触摸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