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厌之有:古汉语宾语前置句式的典型例析
adminc2025-05-12眼科知识10 浏览
古汉语中,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,串联起千年前的文字韵律。作为文言文语法的重要特征,“何厌之有”这一句式在《烛之武退秦师》《郑伯克段于鄢》等经典文献中高频出现,既是理解古文的关键,也是学习者的难点。本文将结合典型例句,解析其语法密码,并给出实用性学习策略。
一、宾语前置:古汉语的语法密码
宾语前置是文言文区别于现代汉语的显著特征,指句子中宾语被放置在动词或介词之前。其形成需要满足特定条件,可分为四大类型:
1.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
条件:句子含否定词(不、未、毋、莫等)+ 代词作宾语
例:莫我肯顾(《硕鼠》)→ 莫肯顾我
特点:代词“我”被强调,形成“否定词+代词+动词”结构
2.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
条件:疑问代词(何、安、谁等)作宾语
例:沛公安在(《鸿门宴》)→ 沛公在安
关键:疑问词必须紧跟动词前,如“何操”→“操何”
3. 介词宾语前置
典型结构:“以”“与”等介词后的宾语前移
例:余是以记之(《石钟山记》)→ 余以是记之
特殊现象:方位词、时间词作宾语也可能前置
4. 结构助词引导的宾语前置
标志词:“之”“是”“焉”等虚词作提宾标志
例:何厌之有 → 有何厌
强调功能:通过“唯……是……”(如“唯利是图”)强化宾语
二、“何厌之有”的语法解剖
作为宾语前置的经典案例,“何厌之有”在《左传》《烛之武退秦师》等文献中高频出现,其结构可拆解为三个层次:
1. 句式结构
原句:夫晋,何厌之有?
正常语序:夫晋,有何厌?
成分分析:“何厌”(疑问代词+名词)作宾语,“之”为提宾标志
2. 语义解读
直译:晋国有什么满足?
语境义:通过反问强调晋国的贪婪无度
翻译技巧:需补全隐含逻辑,如“哪里有满足的时候?”
3. 语法争议
疑问焦点:“何”是疑问代词还是副词?
主流观点:“何”为疑问代词,与“厌”构成宾语整体
少数观点:“何”作副词表反问,单独修饰动词
词性辨析:“厌”通“餍”,动词“满足”义,作名词化处理
三、古汉语学习的实用策略

针对宾语前置的掌握难点,可采取以下方法:
1. 识别标志词
列表记忆常见提宾词:
| 标志词 | 例句 | 现代语序 |
||||
| 之 | 句读之不知 | 不知句读 |
| 是 | 唯利是图 | 唯图利 |
| 焉 | 晋郑焉依 | 依晋郑 |
2. 三步翻译法
定位动词:找出句子核心动作(如“有”“知”)
锁定宾语:识别前置成分(如“何厌”“句读”)
调整语序:按“主语+动词+宾语”重组
例:何陋之有 → ①动词“有” ②宾语“何陋” ③调整为“有何陋”
3. 语境推断技巧
注意反问语气(如“安在”“谁与归”)
结合否定词判断代词位置(如“莫之许”→“莫许之”)
4. 高频句式归纳
制作卡片积累典型句式:
markdown
何罪之有 → 有何罪
唯命是从 → 唯从命
何以效之 → 以何效之
四、常见误区与纠正
1. 误将“之”当作代词
错误:认为“何厌之有”的“之”指代“厌”
纠正:“之”在此仅为提宾标志,无实义
2. 忽视词类活用
错误:将“厌”理解为形容词“厌恶”
关键:“厌”通“餍”,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词性
3. 过度依赖直译
例:“何功之有”直译为“有什么功劳”失去反问意味
改进:增补语气词,译为“哪里谈得上功劳?”
掌握宾语前置的规律,如同获得解读古汉语的钥匙。通过系统分析“何厌之有”等典型句式,结合语境推断和标志词识别,学习者不仅能突破语法障碍,更能深入体会文言文的表达张力。建议在日常阅读中制作“倒装句摘录本”,标注提宾词与语序变化,逐步培养对古文语法的敏锐感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