赣江,这条贯穿江西全境的母亲河,是赣鄱大地的血脉,更是4500万江西儿女赖以生存的“水塔”。从武夷山脉的涓涓细流到鄱阳湖的浩渺烟波,赣江源头的水质与生态保护不仅关乎一域,更牵动全省的可持续发展。
一、赣江源头:江西水塔的生态密码
赣江发源于武夷山脉的石寮岽,地处江西石城、瑞金与福建长汀交界处。这里的山泉与溪流汇聚成石寮河,最终奔涌为赣江干流。作为“江西水塔”,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为下游输送超1.4亿立方米优质Ⅰ类水,其生态价值不言而喻。
保护区的生态宝藏:
生物多样性:保护区内拥有2582种野生高等植物和360种陆生脊椎动物,包括中华鬣羚、白鹇等珍稀物种。
森林覆盖率:高达94.2%的森林覆盖率,形成天然的水源涵养屏障。
水质保障:Ⅰ类水质标准的水源为赣江下游提供清洁用水,支撑农业灌溉、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。
二、守护碧水: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
江西通过政策与科技的双轮驱动,为赣江源头保护注入新动能。
制度保障:从“九龙治水”到协同治理
河长制全覆盖:全省设立2.5万名河湖长,构建“省-市-县-乡-村”五级管理体系,实现水域监管无死角。
生态补偿机制:上下游县市实施流域补偿,2023年奖补资金达3.32亿元,激励区域共保。
立法先行:《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》等法规明确保护区边界,禁止采矿、排污等破坏行为。
科技助力:智慧监测与生态修复
智能监测网络:在鄱阳湖及重点河段安装水质监测微站和高空瞭望设备,实时追踪污染源。
水权交易试点:宜丰县与万载县完成首例地下水区域水权交易,盘活水资源存量。
生态修复技术:采用人工造林、退化林修复等措施,恢复植被覆盖,减少水土流失。
三、绿色转型:从“生态佳”到“生态+”

赣江源头的保护不仅停留在“守”,更注重“用”,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。
案例解析:石城县的绿色崛起
生态旅游:曾经的“造纸村”赣江源村转型为生态旅游胜地,发展漂流、农家乐等项目,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。
特色农业:依托优质水源,推广有机白莲、富硒水稻种植,打造“石城白莲”地理标志品牌。
低碳产业:严控高污染项目引入,发展矿泉水加工等绿色工业,实现年税收过亿元。
成效数据:
石城县获评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”和“两山实践创新基地”。
2023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6.8%,水质达标率97%,居全国前列。
四、全民行动:共建共享的护水指南
保护赣江源头需全民参与,以下建议助力公众成为“护水先锋”:
个人层面:
节约用水:避免浪费,优先使用节水器具,家庭用水循环利用。
垃圾分类:减少塑料污染,防止垃圾入河,参与社区清洁活动。
监督举报:发现非法排污、采砂等行为,及时向环保部门反映。
企业层面:
绿色生产:采用污水处理技术,减少工业废水排放。
生态补偿:参与水权交易或植树造林项目,抵消环境足迹。
与社会组织:
加强宣教:通过媒体、学校普及水源保护知识,提升公众意识。
扶持政策:对生态农业、旅游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资金补贴。
五、未来展望: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样板
江西正以赣江源头保护为核心,推动全域生态治理:
流域综合治理:规划235个重点治水项目,提升防洪、灌溉与生态功能。
生物多样性保护:扩大红外相机监测网络,建立濒危物种基因库。
碳中和探索:推广林业碳汇交易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。
赣江源头的一泓碧水,是江西的生态命脉,更是子孙后代的福祉所系。唯有凝聚、企业与民众之力,方能实现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”的愿景,让“江西水塔”永润赣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