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是女性生殖健康的“晴雨表”,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变化往往提示潜在健康风险。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团队结合临床指南与诊疗经验,为公众提供科学、系统的月经不调管理建议,帮助女性走出误区,实现精准诊疗。
一、月经不调的核心识别:哪些情况需警惕?
月经的四个基本要素——周期频率(21-35天)、经期长度(2-7天)、出血量(5-80ml)、周期规律性(波动≤7天)是判断是否异常的基准。若出现以下情况,需及时就医:
1. 周期紊乱:连续3个月以上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,或波动超过7天。
2. 经量异常:经期持续超过7天,单日用超10片卫生巾,或经血伴随大血块。
3. 伴随症状:严重痛经、非经期出血、疼痛、贫血(头晕、乏力)或生殖系统包块。
特殊人群注意:青春期初潮后1-2年内周期不规律属正常;围绝经期女性若突然出血量增加,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;孕妇需排除流产或宫外孕风险。
二、病因解析:月经紊乱背后的复杂机制
月经不调分为结构性异常(器质性疾病)和功能性异常(内分泌失调)两大类:
1. 结构性异常(需医学干预)
2. 功能性异常(可调节为主)
三、科学诊断:协和医院的规范流程
北京协和医院遵循《中国制订/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(2022版)》,强调循证医学与个性化评估:
1. 病史采集:记录月经史、用药史、家族疾病史(如糖尿病、妇科肿瘤)。
2. 体格检查:BMI、体毛分布、甲状腺触诊、妇科检查(排除器质性病变)。
3. 实验室检查:性激素六项(评估排卵功能)、甲状腺功能、AMH(卵巢储备)、凝血功能。
4. 影像学检查:超声(观察子宫内膜厚度、卵巢结构)、必要时宫腔镜或MRI。
案例警示:网页12中患者因自行补血导致病情加重,提示盲目用药风险。协和专家强调,病因未明前避免依赖保健品或偏方。
四、个性化治疗:协和医院的综合管理策略
1. 结构性异常的治疗
2. 功能性异常的调理
3. 特殊人群管理
五、预防与长期管理: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
1. 自我监测:记录月经周期(推荐使用APP),发现异常及时就诊。
2. 定期体检:每年妇科检查、超声及基础激素检测,高危人群增加筛查频率。
3. 医患协作:慢性患者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)需长期随访,调整治疗方案。
何时必须就医?协和专家的紧急提示
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(如内分泌科、中医科、营养科),为患者提供从诊断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。月经不调并非“难言之隐”,科学认知与规范诊疗是守护女性健康的关键。
延伸阅读:北京协和医院官网“妇科内分泌”专栏提供月经健康自测工具及在线咨询入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