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文章:拥军优属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,本文从政策保障、服务创新及社会参与等维度解读关爱军人家庭的实践路径。)
一、政策保障:筑牢军人家庭支持体系的基础
1. 经济帮扶与生活兜底机制
针对军人家庭中因病、意外等陷入困境的群体,各地逐步建立起“三级联动+专项援助”的保障模式。例如,安徽黟县通过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“一对一”结对帮扶,为军属提供医疗报销、困难帮扶金申领等服务,2025年初已投入专项援助资金1.45万元解决4户家庭的燃眉之急。建议地方进一步细化帮扶标准,如将重大疾病、意外变故、生活困难列为“三必助”核心指标,并通过线上平台简化申请流程。
2. 户籍与住房优待政策优化
四川省推出的“拥军优属八条措施”将优先服务范围从现役军人扩大到配偶、父母及子女,并优化军人身份证办理流程,缩短至30个工作日。对于双军人家庭父母落户难题,成都等特大城市允许凭部队证明及住房产权材料办理落户,打破传统户籍限制。建议其他地区借鉴此类政策,将“合法稳定住所”的定义扩展至军人父母房产,降低落户门槛。
二、医疗与养老支持:解决军人后顾之忧的核心
1. 医疗救助与健康管理
军人家庭独居老人被列为健康关怀重点对象。安徽等地通过家庭医生签约、慢性病管理及突发疾病“优先送医”机制,确保军属健康需求及时响应。例如,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需在老人突发疾病时安排导医陪护,并同步告知其子女。建议医疗机构增设“军属服务专窗”,提供体检折扣、专家号优先预约等福利。
2. 养老资源倾斜与智慧化服务
军人家庭独居老人可优先享受助餐、日间照料及适老化改造。安徽省将此类群体纳入“家庭养老床位”试点,并提供智能手环、紧急呼叫设备等智慧养老装备。社区可联合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,定期探访独居老人并提供心理疏导,如黄山市推行的“红耀江淮”志愿服务模式。
三、就业与创业赋能:助力退役军人融入社会
1. 职业转型的多元化路径
2025年政策强调从“计划安置”转向“自主发展”,如中级以上士官可灵活选择退休或安置,军龄满16年者还可享受退役金及住房保障。地方如四川自贡通过“政策大礼包”整合税务、就业资源,为退役军人提供职业规划及创业指导。建议企业定向招聘退役军人,并给予税收减免激励,如广东金平区对聘用退役士兵的企业提供税费扣减优惠。
2. 教育提升与技能培训
退役大学生士兵可免试专升本,河南省联合高校开设专项招生通道,覆盖理工、管理等学科。现役士兵报考军校的年龄限制放宽至23周岁(大专毕业生),提干考试资格向表现优异者倾斜。建议高校增设退役军人适应性课程,如职业资格认证培训,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对接机制。
四、教育优待与家庭关怀:增强军人荣誉感
1. 军人子女教育优先权
多地推行军人子女入学加分、优先择校政策。黄山学院为入伍学生保留学籍,退役后可转专业、免修军事理论课,并给予最高2万元/年的学费补偿。建议中小学设立“军人子女辅导班”,解决因父母服役导致的学习断层问题。
2. 家庭荣誉与社会认同
为军属颁发“光荣之家”牌匾、组织社区表彰活动,可提升军人家庭的尊崇感。例如,黄山市对进藏服役士兵发放额外奖励金5万元,并通过媒体宣传典型事迹。建议社区建立军属联谊会,定期组织交流活动,增强归属感。
五、法律保障与权益维护:构建军人家庭安全网
1. 军婚保护与家庭纠纷调解
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,非军人一方提出离婚需征得军人同意,但军人存在重大过错(如家暴、重婚)时除外。建议基层法律服务站开设军属维权专线,提供婚姻咨询、财产纠纷调解等服务。
2. 打击侵害军属权益行为
四川省将“打击侵害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”纳入公安职责,通过军地联防机制快速处理相关案件。建议建立“军人家庭权益快速响应平台”,整合公安、司法、民政资源,实现投诉、取证、处理一站式服务。
凝聚社会力量,共筑军民同心
拥军优属需、企业、社区多方协同。从政策优化到服务落地,从经济帮扶到精神关怀,唯有形成“全社会参与”的生态,才能让军人安心服役、军属幸福生活。(全文约2200字)